數位敘事_任務二_影片剖析
- 江如意
- Sep 26, 2016
- 2 min read
(影片架構、多媒體敘事分析、資訊搜集與呈現、 論述與核心關懷)。
[影片架構]
以一場演講進行開場且作為影片主線,演講期間依著所要傳達的脈絡,穿插著主題式的紀錄片與歷史影片。影片的鋪陳從單一的中國現況,延伸至國外,多元的比較,促使議題的重要性擴幅。
開頭闡述自己做此調查的動機,感性的說出切身之痛,理性地強調出此議題的重要性,首尾呼應,凝聚觀眾的注意與感受。
[多媒體敘事分析]
紀錄片中讓攝影機成為自己,也讓自己成為攝影機,帶有主觀意識的進行調查與記錄,在整段影片中,演講與紀錄片之間的剪接,令人彷彿置身於演講中,使得觀眾能夠隨著柴靜的論述,起承轉合。
[資訊搜集與呈現]
資料數據的來源主要為柴靜本身的調查以及人脈,從研究單位進行出發,藉由多類、多元社會階級的訪談(鄉村的小女孩至知名相關學術的巨擘),將調查的數據圖像化以及訪談內容的視覺化(依著內容剪接相應的影像)。
[論述與核心關懷]
理性的部分為,推廣對於PM2.5的認知,了解空氣汙染的嚴重性,以及知悉未來可以做的改變,感性的部分為,希冀眾人能關心身邊的環境,從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出發,多為下一代的人們思考。
整體而言,是為非常主觀且強烈主題感的紀錄片,考慮了觀眾的心理而設計的故事線,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穿插,有著強大的說服力,中間的論述聽來科學,看來遙遠,但是為強化觀眾與影片之間的信任感,喜歡影片後面的平行剪接,將多元的闡述歸納為最後想要呈現的單一主題,最後回到了作者本身的期許以及對於觀眾的期待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