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數位敘事_任務五_新聞寫作

  • 江如意
  • Oct 17, 2016
  • 3 min read

報導主題:水泥叢林下,充斥溫度的聚落-溪州部落。

身為一個田野調查者,你對第一次踏入溪州部落的印象為何?

處在爭議四起的新店溪岸,一端是弊案四起的美河市,一端是非法用地的溪州部落。寒風夜雨中,小碧潭站有著燦爛高調的燈光,掩不住這裡用著高溫低調的烤火,闡述著對於生活的喜悅,伴著獨有的三合一,激昂卻無奈地向體制發出怒嚎,是淚,是血,是止不住的委屈。藉由二手資料(文獻),得知天龍國境的首學(台灣大學)應用所學,這堤防上的工地,不久將是這部落濃縮的人民公舍,我沒有立場給予支持或是反對,與其說沒有立場,不如說我無能為力。那時亂入了一個野菜媽媽的工作,一步一步的剝去蘆葦的硬皮,一分一秒的感受這兒夜裡的孤寂。自然無框架的語調中,多少體現了我進此處的既定印象,樂觀、好友、不做作,說來慚愧,因為這樣的形容詞不過是來自於都市相對的冷漠、防備罷了。

能否分享你在溪洲部落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經歷或感受?

某次,一個意外的迷路,證明了地理系也會失去方向感,東闖西走,踏上了自行車道,規劃良善的公園,現代感的園藝造景,我說的就只是右手邊的奢華,途經了高爾夫球場,這樣的土地利用,可能對於人們而言,就是個郊區,是個可以釋放壓力好以娛樂的地方。

走進了用竹子搭建的大門,沿著柏油路走下坡,沒有什麼劇本的假設,四處走走,闖入了一家子在家門前的談天,還記得那阿姨有點醉,也記得他的丈夫有些許的攻擊性,但那樣的攻擊是友善的,我確信,內容大抵是為著民族文化的流失而感嘆,但意外的是,本以為重要的野菜文化,在他的言語中我絲毫覺得平凡而非深刻,好似這樣的文化倍率有所差池。某部分我可能也沒有很想了解野菜文化。 和野菜工作坊的學生一同去邀請部落的人來參與活動,沿途中聽著阿ㄍㄧㄡ的大致介紹與經驗分享,可以知道的是,會來的就是會來,不會來的就是不會來,當走進工作坊的時候,參與者的年齡層似乎單一,就我所知的工作坊預期目標,是希望這樣的文化可以有所傳承且可以成為產業,在都市中進行商品化、行銷,給予經濟上的新生路。這樣的目標是整個部落所想要的?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契機?會是所謂有效的拉力?從此觀點讓我想起位於台東的利吉部落,用在地的自然資源,培育出特有的水果,增加整體產值,成功吸引了在地的年輕人回鄉投入產業。溪州部落的未來發展難道只有野菜文化?建築的工法難道不是這個部落特有的風采嗎?

很幸運的亂入了一位七旬大壽的奶奶壽宴,在飯飽飲足後,仰頭散酒氣,看見的是沒見過的搭棚技術,從鶯歌回來祝賀的親戚們,熟悉的前往投幣式卡拉OK房盡情歡唱,敬不完的酒,吃不完的桌菜,興致一來的舞蹈…那樣的歡愉到了回到宿舍,推開房門,仍無法忘卻。

同樣在PM2.5的都市中,我們受著一樣的毒害,做著所謂的集體自殺,總有人說都市的人們缺乏溫度,但是這大台北市中有著這麼一群人,用著他們獨有的方式,持有相對樂觀的態度,保有那深刻而不容侵犯的文化,生活著,在新店溪岸,溪州部落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